未央歌 歌未央——读《未央歌》有感

发布日期:2014-04-01 16:32 信息来源:浙江省戒毒管理局 浏览次数:

“未央”一词,美得如同氤氲着的一个梦。 午后,躲在阳台看完《未央歌》的最后一段,长长吁了一口气。再呼吸时,便有阳光、青草的甜柔气息沁入心底了。
  《未央歌》1943年动笔,在重庆,作者鹿桥24岁,刚从西南联大毕业,日本飞机还在头上盘旋,书桌上的烛光若隐若现。作者把稿子藏了十四年,1959年在台湾出版,让多少学子如痴如醉。等到书回到大陆出版,已经是2008年,作者也已经作古多年。他再也见不到联大的老楼,再也吃不到校园外的米线,听不到同学们的欢笑。热爱生活的人往往注意到时间的细节,一声笑、一滴泪、一根粉笔、一碗米线,都投落在记忆里,静静地,直到有一天物是人非,你才回味起它们的涟漪。涟漪荡着荡着,终会灭了影踪,断了线索。留恋不舍的,就用尽全力使它们在文字里固定住。五十年后,六十年后,他们在一个陌生的读者的心里,泛起当年同样的波浪,渗入另一个年轻的生命。
  《未央歌》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。我一直以为西南联大是老远的事了,现在我知道她们和我们是一样的,联大的学生和我们有过同样的欢笑和悲伤。
  余孟勤坚毅雄辩、责任心强,在他内心深处,燃烧着一种浮士德式的永不停歇地探索的火焰,但他活得太累,是伍宝笙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局限,获得了真正的爱情;伍宝笙清丽恬静、娴雅温文,她调理小童,救助燕梅,开导大余,使他们一个一个走过人生的坳口;蔺燕梅是一个齐齐整整的好女孩儿,心地仁慈得像一位天使,却又盛着太多的伤感,总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臂弯,一处可以倾吐的胸臆,这个人先是伍宝笙、后是余孟勤,最后蓦然回首,发现了童孝贤,她的感情历程和精神追求充满着痛苦而浪漫的灵魂搏斗;童孝贤和蔺燕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,他单纯中透着灵气,真诚地关怀和帮助身边的朋友,却常常忘了自己,他觉得“路途艰险,路旁的风景才美……
   读了《未央歌》我才有点儿明白为什么大家喜欢回母校喜欢开同学会。1943年的这本书,读起来总让我觉得很美好,有种“乌托邦”式的感觉。也许是作者刻意回避了当时动荡的局势和艰苦的环境,文笔活泼,整个故事都是美好、明亮的基调,《未央歌》的曲调也必然会打动许多人。尽管时代在变,我们无可奈何,可是心里总藏着个角落,收集了单纯的梦想、幼稚的愿望、可笑的冲动。
  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把《未央歌》评为抗战期间长篇小说的“四大巨峰”之一,另外三部是:巴金的《人间三部曲》、沈从文的《长河》、无名氏的《无名书》。而《未央歌》“尤使人神往”,“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、无一句不赏心”。有人说,这是一本《追忆似水年华》;有人说,这是一部民国版的《红楼梦》;有人说,这是一部非常时期的《桃花源记》……唯有“那像诗篇又像论文似的日子”,永远刻在了心间。历史换一个人写,就把多少青春的歌轻轻放过,就让多少青春的血白白流过......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