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到深处自然浓——读《乡关何处》

发布日期:2015-04-29 16:44 信息来源:浙江省戒毒管理局 浏览次数:

野夫是谁?章诒和在书序中这样介绍《乡关何处》的作者:野夫,土家人,重感情,硬汉子。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;毕业后,到海口市公安局工作。1990年脱下警服穿上囚衣,被判处六年徒刑。服刑期间,父亲患癌症去世;出狱之后,母亲投江自杀。1996年正月,独自来到北京。这样的身份、性情和经历,让人对他的文章产生好奇:是声声如泣、字字如血;是极尽渲染,神秘悠远;还是返璞归真,大道至简?

  文如其人,文章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。我看见野夫,恰如我看见他的文章。

  在《江上的母亲——母亲失踪十年祭》中,他的文字是激越的:一个68岁的老人,在经历了她坎坷备尽的生涯后,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长江。那时水冷如刀,朝阳似血……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秋江,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。在《坟灯——关于外婆的回忆点滴》中,他的文字是深沉的:那些爱过你的人,只不过是在下一站等你,等你赶去时,还能和他们相聚一家,彼此再次开始生活;你在此间欠下的情,正好在彼处补偿,那一切都能得到救赎,该是一个怎样美好的情景。在《烈士王七婆》中,他的文字是豁达的:现在我们开始步入中年,当年英雄渐白头,转顾曾经的风云往事,常常想不起究竟是怎样在这个诡异的时代,杀出一条血路来的。

  激越、深沉、豁达,野夫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狷狂的。他毫不掩饰地告诉世界我爱谁,我恨谁,即使他这一路走来披荆斩棘,泪流满面;他特立独行,孤身跋涉,从故乡湖北利川到武汉、海口、北京,坚持梦想始终不放弃;他人到中年,堪破名利,却在午夜梦回里找不到回家的路,泪湿枕巾。

  人生来是至情至性的,孩童如同一张白纸,天真无邪;而外面的世界光怪陆离,如同一只大染缸,人在缸里走一遭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鲜有能保持本心的。德国作家格拉斯小说《铁皮鼓》的主人公奥斯卡因为在三岁时目睹成人世界的丑恶,决心拒绝长大,成了不再长大的侏儒。这是一种反抗。

  人在少年时往往梦想如烟花般灿烂,总是激情澎湃,不顾及得失成败;到了中年以后,渐趋理性,晓事故、通人情、明得失;走到暮年,对于一生成败开始总结,对人、事、物开始回忆。因为不舍得忘记,所以拼命记住。野夫从小到大,命运多舛,虽然有冲破社会牢笼的才情、思想,却一直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。独特的生长环境没有使他消沉而随波逐流,反而越来越磨砺出纯粹深厚的情感。情感的种子,随着他不断流落他乡,远离计较得失、蝇营狗苟,而得到别样的内省关照,于中年时有了暮年的境界,向梦中的故乡汲取营养,茁壮成长为大树。

  我们看他的文字,其实都是失去的,无论是母亲、外婆、大伯、幺叔、王七婆,在失去中被他记录。在《烈士王七婆》中,他说:白发江湖,我能为兄弟你写的,也就这么多了。剩下的,该你自己慢慢反刍,和血吐出来咀嚼吧。记录让情感变得真实,虽然一遍遍揭开伤疤痛苦嘶喊,但真实的情感在疼痛中有了沉淀之所,酿在人的躯体小小容器里,久而自香。

  从另一个层面说,人存在社会,总要有所爱、有所恨,要做到爱憎分明,才能自由思考、独立人格。我们看他的文字,其实都是收获的,母亲给了他抗争、外婆给了他坚强、大伯给了他理想、幺叔给了他生活、王七婆给了他血性。野夫在情感的爱恨里收获、升华,才有了人和人性的文章,这在当今浮华的社会里是弥足珍贵的。

  现在,请你学着野夫,暂时关上不断算计的理性大门,游入汹涌的情感深海里,用最大的冲动,想一想我所爱和爱我的人,想一想支离破碎不可得故乡,做一秒钟纯粹的人。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